close

我並不喜歡的某位評論者,最近說了一句人話:

「看戲的人,其實只是比別人更有夢而已。」

因為這樣,決定把潛水多時的心內話說出來,
向我的偶像劇歲月做個交代,
也向所有製造夢想的工作者致敬。

感謝你們,在這樣的世界裡,帶給我們源源不絕的好夢,讓我們有面對世界的力量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從年假開始,彷彿全是為了今天而作準備。
把終於買到手的《薔薇之戀》快快生吞活剝(其實根本已經看過東森的重播),租借的《愛情魔戒》逾期金根本超過VCD本身價值,居然還借了《惡作劇之吻》DVD,只為了重溫前一天才看過的情節……
更早說起來,或許從《薔薇之戀》結束的那一刻,從期待小綜與Ella能再續前緣、到《惡作劇之吻》卡司名單中出現「強運女」林依晨、到長達一年的拍攝時間、到接著爆紅的《惡魔在身邊》上檔……這漫長的旅程或許有三年了吧,至今已積蓄了一肚子的話,有太多感觸、期許、驚喜與瘋狂,在今天,我終於要說:感謝我們有瞿友寧!

不思議之一:瘋狂投入,忽傻忽悲,按時鎖定

我一直無法解釋,為什麼看著《薔薇之戀》,總讓我心痛到落淚,每個禮拜天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樣,就是要打開電視,就是要陪著百合、葵、菫走這一段,深深陷入「愛情,原來的開始是陪伴」的情境中而無法自拔﹔而到了《惡作劇之吻》,卻又忍不住一邊看著直樹與湘琴「愛的實況轉播」,一邊對滾滾襲來的笑點拍案叫絕,興奮地撫掌叫好,或是像最近,心疼直樹的快速成長與湘琴的心碎放棄……

這樣的痴傻嗔癲,其實就是青春啊!

不論是翻拍自日本漫畫的薔薇、惡吻,或是原創劇本的《殺人計劃》,「青春」就是瞿導的關鍵字,不只是熱情、或是浪漫、或是甜美的無度揮霍,「青春」裡所蘊含的危險、破壞、黑暗、痛苦、徬徨……在這些瞿導的作品裡,都各自得到獨具一格的演繹,《薔薇》妖媚而帶有惡趣味,《殺人計劃》清新甜美中有更晦澀的危險,而《惡吻》青春洋溢卻也孤獨心痛……甚至這些風格都是「青春」的,她不是圓熟而老成的,而是充滿無限可能性,甚至造成一種破壞性的創造力。

就是這麼厲害的瞿友寧,讓青春期失歡的我,在看戲的過程中,就彷彿經歷了青春的一部份,也參與了這些成長的過程。

不思議之二:戲假情真,送作堆

討論區裡「希望林依晨與小綜交往」的惡迷祈願,居然通到了影劇版記者的天聽,三番兩次多方探聽表面上看起來不熟的兩人,到底實際上有沒有「來一下」的可能。每次看到這種新聞,就會想起《薔薇之戀》熱映時,多少人殷殷切切期盼百合和葵在一起,又有多少人苦苦盼望兩人能再續戲緣,隨便怎麼配就是要讓小綜和Ella「修成正果」……

瞿導的戲總能讓人瘋狂迅速地將自己代入,並對角色強烈認同,應該是得自於角色塑造的成功吧。

我曾經認為,因為是詮釋漫畫,還不成熟的年輕演員再誇張也不為過,對於年輕演員極度缺乏深層演技的現況,「漫畫偶像劇」確實是個好的變通之道。於是葵的誇張轉化成一種生猛的力道、百合的肉包哭法成為無比可愛的經典、菫的生硬也可以解釋為淡漠心死﹔當然還得加上導演與編劇的巧心鋪排(還是需要凹那麼臨門一下),居然也就散發出一種令人眼睛一亮的光采,並且帶點不群的妖異。

在重看《薔薇之戀》的時候,百合說自己第一個喜歡的男生是籃球校隊,我就覺得怪怪的「很耳熟」﹔後來《惡吻》的阿金講到初戀送早餐那一段,根本就是演員本人的經歷嘛!後來追索幕後製作的過程,才知道原來瞿導常常與演員溝通,談他們的成長經歷,讓他們可以進入角色當時的情緒。所以原來他們所搬演的,就是自己的故事,比其他人、其他戲都來得真實、自然而深刻,這就是瞿導掌握年輕演員的功力所在!

不思議之三:遊刃有餘,更上層樓

我曾經對朋友說過,《薔薇之戀》就是一個大宅院裡的故事。
它的好是出自於精心控制,充分掌握,所有的角色就照著漫畫的框架走,淋漓暢快的痛哭、叫罵,明星媽媽和四個兒女的愛恨痴怨,果然也非常地戲劇化,限縮在一個封閉空間裡,於是它每一個環節都是可掌控的,就這麼恰好地落在每個節拍上。

但到了《惡作劇之吻》,場景的開闊帶出兩劇不同的調性。在西門町那場逃亡的戲,動線之流暢、過路風景之精采,一氣呵成又驚喜迭起,令人眼睛為之一亮、印象深刻,那些陣頭、那些西門町的電影看板、那些大大小小的各色巷弄,連氣味都彷彿聞得到的現實感,讓人幾乎要忘了這是「日本」的漫畫,而感到無比貼近﹔接著到了碧潭下公車,時間居然就照著湘琴的願望,暫時凍結了,這超現實的神來一筆,更是令人感動地無以附加:到底還有誰,能想出這麼神采洋溢的手法,讓湘琴、也讓所有的觀眾,美夢成真呢……

《薔薇之戀》封閉的大宅院,讓葵、菫、百合、芙蓉、韓俐彼此衝撞、靠近、取暖,這是一個關於親情與愛情的故事,每個人都在這個名之為「家」的地方,定位自己和其他人的相關位置:是愛人、還是手足,儘管流著一樣的血,仍要為爭取溫暖而搏鬥,這是私密的成長經驗,是青春﹔

《惡作劇之吻》的直樹,則是被「沒腦筋的衝動派」湘琴拉著跑,走出天才的孤島,看到這一整個世界,遭逢比全滿分畢業或轉學考更棘手的問題:對家人的責任,在社會上低頭,或是袁湘琴本身……這是一個追尋的故事,因為袁湘琴的苦苦追尋,江直樹在世界上找到了立足點和夢想:他其實喜歡一個腦筋不好而鍥而不捨的笨女生、他其實是一個面對人生問題也會手足無措的普通男孩、他其實早就被媽媽看穿卻還自以為酷帥﹔他其實想成為幫助像阿諾一樣的病童的愛心醫師、他其實想為家人做好多事、他其實想一輩子和袁湘琴在一起……這是江直樹的冒險與試煉,也是青春。

就像是李安總可以把所有類型電影都拍成「倫理劇」一樣,瞿友寧的作品散發出「青春」的各種光譜,對於「青春」的種種,瞿導已經成為不二的代言人。我不曾看過瞿導得金鐘獎的那些作品,但光就「偶像劇」這個劇種,瞿友寧已經是可以自成一家的「作者型」導演。感謝他為台灣的藝壇,發掘那麼多清新可喜的演員;也感謝他,賦予偶像劇更深層的內涵;更感謝他,帶給我大笑大哭的痛快青春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thychang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